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哈嘍,各位同學和家長們大家好啊~
7月25日,作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湖南省教育廳公布2021年來湘招生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供2018年進入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選科參考。新高考再次引起大家的注意。
各省學生什么時候參考新高考?新高考有哪些內容?最大變化在哪?如何選科?如何賦分?如何走班?學生及家長如何應對?……
針對家長及考生最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小編進行了綜合整理,供參考。
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 專業選考科目大數據
此次公布的2021年擬來湘招生的普通高校共1706所,其中本科高校1093所。本科高校展示招生專業(類)共計27321個。
1、首選科目“僅物理”和“物理和歷史均可”占絕大多數
2021年來湘招生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匯總表以在湖南招生的高校專業為基礎,對應列出首選科目要求和再選科目要求。2018年進入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將正式執行“3+1+2”選科模式,即語數外3門+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1門+再選科目2門組成。
首選物理的專業可理解為傳統理工類專業,首選歷史的專業可理解為傳統文史類專業,物理和歷史均可的專業可理解為文理兼招專業。
高校給予的專業選擇中“僅物理”和“物理和歷史均可”占首選科目要求的絕大多數。其中,重點院校物理、歷史選科分類更明確。
2、3+1+2模式下12種選科組合對應可選專業
湖南新高考語數外每科150分,總分450分,計原始分,物理、歷史100分/門,計原始分。政治、地理、化學、生物:100分/門,以等級賦分成績計入總成績(賦分等級分為A、B、C、D、E,5個等級,最低等級賦分為30分)。
因此,從選考科目的角度來說,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選擇的2門科目更影響考生志愿填報選擇范圍。
就此次公布的本科高校招生專業(類)對應3+1+2模式下12種選科組合進行梳理,如圖所示:
從整體數據來說,選擇“物化政”組合可選擇范圍最廣,選“史地政”組合選擇范圍相對較窄。
當物理和歷史作為必選項時,兩門對應的可選專業大類差別明顯,對應了高校開設專業時偏傳統理科專業較多的現狀,但同時搭配“化學+政治”更受高校專業認可。
3、部分院校醫學類專業要求選科“嚴苛”
雖然施行“3+1+2”模式選科,但部分院校以“均需選擇”的再選科目要求確定了部分專業的選科。其中,部分重點院校的醫學類專業要求選物理、化學、生物;貴州大學設計類專業要求選科歷史、地理、政治。
你什么時候參考新高考
對即將升入高中或已經進入高中的同學來說,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我會參加新高考嗎?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據自身條件逐步參與施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區的同學參與新高考的時間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參見下表。
新高考都有哪些新內容?
高考改革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各省市已經公布的政策基本大同小異。這里只做一個簡單的概括。
1)文理不分科:數學取消文數和理數;理、化、生、政、史、地(浙江還有通用技術)任選參加高考。部分地區對選考科目實行等級賦分制
2)英語聽力(部分地區有口語)和筆試分開,部分地區一年兩考,取最佳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3)實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
4)逐步取消高招錄取批次,全面實行平行志愿
有哪些選考模式?最大的變化在哪?
相較于以往“3+X”的考試形式,不論是“3+3”、“3+【6選3】”還是“3+1+2"形式均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壘,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從“享用”文綜、理綜“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轉變,這樣的改革,具體帶來了如下的變化:
一是在錄取模式上
由原來“依據高考統考科目成績”改為“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成績,再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
二是在考試科目上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來的語文、數學、外語、文(理)科綜合科目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語數外各科滿分仍為150分。
三是在考試時間上
由原來的6月一次進行所有科目統一考試改為分兩次進行:選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學期高考前,統考科目仍在6月。
四是在外語考試上
由原來的學生外語科目只能考一次改為學生可以參加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五是在計分方式上
考試總成績由原來的各科成績直接累加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加上3門選考科目按等級折算的相應分數。(3+1+2模式中物理、歷史計原始分)
改革后,考生總成績由語數外3個科目(必考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選考科目)成績組成。
3個選考科目由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成績按等級賦分。根據規定,選考科目實行全省統一命題、統一組織考試、統一評卷、統一公布成績,確保考試成績真實可信。
新高考下如何選科?
新高考下,可選的科目組合有十幾、二十余種,如何選?
“3+【6選3】”的模式,也就是除了語數外三科,學生們還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偏好等分別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科目中選出3門作為選考科目,于是產生了20種“風格各異”的選考方式。
“3+1+2”的模式,雖然限制了物理、歷史為首選科目,但一共也產生了12種可選組合。
從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試點地區浙江、上海來看,物理因為難度高,被很多學生打進“冷宮”,結果高考更容易被重點大學好專業錄取的恰巧是那些選了物理并發揮不錯的考生。
可見,選科與高考填報大學、專業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各個學科對應能選哪些專業,我們都應提前做了解,以下再給大家一些參考!
物理學與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來從事上述相關行業,就必須學好物理。
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
思想政治與教育學、文學經管等方面的專業有很大的關聯!
歷史必修課學習,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選修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興趣,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獨立、學會生存。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學考”和“選考”是怎么回事?
“學考”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簡稱,即獲得高中學歷的必要考試,學考難度很低,只要全部及格即可拿到高中畢業證。
學考一般不評分,只有A-F這些等級,成績也不計入高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絕大部分學考科目成績必須為A,因此參加自招的考生要稍微重視一下。
“選考”是高考改革后從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還有技術)中選考三門計入高考成績,地位相當于原來的理綜或文綜,只是不強制規定學科而已。
選考科目采取賦分制(下個問題詳述),屬于選拔性考試,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但是會比改革前略簡單一些。
賦分制是怎么回事?
賦分制是按照你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數來計算成績的一種方法,用于選考科目的成績統計。例如:
1)卷面滿分為100分;
2)成績分為21個檔位。
舉例說明:比如第13檔,就是從排名前71%(前13檔的人數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數,最終成績定為64分。
賦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師生“吐槽”最多的一項政策,其實,這是為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無奈之舉。
原因一:選考科目可能的組合太多,學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以前的學生無非文理兩類,在各自范圍直接算總分,很好比較。但現在改成了六選三、六選三選一組合,總共有20、12種組合方式,高校在錄取時,理論上很難找到可以直接比較的考生。
原因二:同一個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
那有些人會問了:英語也是兩次考試,為啥不實行賦分制呢?
答案是,英語屬于能力型學科,而且難度系數比較容易控制。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表明,同樣一個人,在英語水平沒有明顯進步的情況下,做難度系數相同但內容不同的兩套英語試題,成績相差是不大的。
什么是走班制?
以前文理分科之后,大家都在自己的教室里不用走動,等待各科老師來上課就OK了。我們經常說的初三X班,高一X班就是行政班。
新高考選科后,如果按照選科方案來重新分班,那就有可能出現有的選科組合會有很多人選,超出一個班的人數;而有的組合可能超級冷門,選的人太少了,所以原來的行政班模式就沒法再滿足需求了
那怎么辦呢?走班制應運而生。由于走班制方案目前尚沒有什么更具體的信息,我們特地找了浙江、上海等地已經開始實施高考改革的地區的報導介紹,看看他們的走班制是怎么實行的,沒準其他省份就會效仿!
1)“不走班”模式
學校向學生提供有限數量的選科組合,然后將3門選考科目均相同的學生組成一個班,學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課。
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把原本的20個選科組合,挑選出一部分固定選科搭配,讓學生來選。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文理分科的升級版,好處是方便教學和管理,但是缺陷在于,開設的“套餐”組合太少,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選科。
2)“小走班”模式
部分學生或科目走班,將3門或2門選科相同的學生優先組成班級,其他科目或學生走班教學。光看這個描述可能有點難懂,舉個例子:
①優先3科成班
依據學生的選科結果,優先將3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其次將2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最后組成1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級。
也就是說優先滿足選科人數最多的選科組合,把大部分學生先固定成班級,然后剩下的再依此匹配到不同的班型。
②定兩科走一科
2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一起上語數英和相同的2科,剩下的選考科目在教學班上課。
3)“大走班”模式
語數英3門必考科目保持行政班不變,3科選考均通過走班完成教學。好處在于滿足學生的選擇;缺點是每個學生需要走動到不同課室上課,學校課程安排比較繁雜。
4)“全走班”模式
語數英和3門選科全部走班。好處是可以滿足全部學生的選擇,缺點毫無疑問就是教學管理難度最大。
大學規劃從高一就要開始嗎?
新高考實行后,各年級大事表
高一上:適應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點
高一下:夯實科目基礎,認知專業大類
高二上:學好各科科目,進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順利完成學考,認知細分專業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備戰選考科目
高三下:沖刺高考考試,學習志愿填報
高考改革在9月正式推動后,把人生選擇前置,讓學生從高二、甚至高一就開始考慮畢業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三年時間做好生涯規劃,成為更好的自己,為最終的選擇做好準備,便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
新高考既然把原來高三才面臨的選專業問題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選科對高中生而言,無疑是一場博弈,是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還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質,我們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是什么。未來要讀什么專業,與選科關系緊密!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