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文章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敏感孩子的成長史:合群的同時保持本心才能有未來
2019-09-24 | 文章來源:網絡 | 分享到:
兒子總是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我們雖說高敏感是一種中性特質,但因為這類人群僅20%的占比,屬于少數。學習生活中,敏感特質產生的副作用的確會給他們帶來不少困擾。
比如因為喜歡安靜而顯得不太合群,或者因為豐富的感受讓他們要處理很多信息,因此比別人更容易覺得疲勞等,這些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同學們不太一樣,因而會有自卑感。
對價值判斷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與眾不同有時未必是一種優勢。
我曾聽朋友說過,他的先生小學時個子就達到1.8米,因為鶴立雞群而讓他感到很自卑。至于那些因為太矮或太胖而感到自卑的孩子,同理。
高敏感孩子進入小學后,尤其三四年級開始,多少都會發現自己和大多數孩子有些不同。
他們不愛打鬧,反應不夠敏捷,課堂回答問題更容易害羞等等。雖然他們一直都那樣,但通常9歲之前不大會留意或者思考這些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敏感孩子也有融入團體的需要,而敏感特質又讓他們覺得要克服一些本性的東西,才能夠看起來和大家一樣,于是內心會產生矛盾,伴隨著焦慮。
當他們有了內心沖突,在一定理解力的配合下,正面溝通就有必要了。論語曰:不憤不發,就是這個道理。
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因為性格的原因,我是有點擔心他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因此會經常和他聊聊學校生活。
從聊天中我了解到,大課間時,同學們在教室打打鬧鬧,他會一個人走到較少人的走廊遠眺,有時望向雨后的一汪水洼,有時看著輕風拂動的樹葉。他說,那時他會覺得心很靜。
我問:“你就一點都沒有想和他們一起玩的想法嗎?”
“沒有,”他用稚嫩的聲音回答,“我覺得他們玩得太野蠻。”
三年級時,有段時間經常跟我說,他不屬于這個地球,他是外星人之類的話。說這些話時,他有時開心,有時沮喪,這取決去當時的心情。言語中投射出的,是他隱約感到自己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進入五年級,他慢慢也打開了自己,適應了環境,還比較常聽他說起課間和同學們一起玩之類的。
高敏感是一種“超能力”
但敏感的特性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他在集體中始終有種油水分離之感。雖然同學們很喜歡他,也常有閃耀時刻,但總是沒那么自在。
熱愛音樂的他,更容易從歌曲中找到共鳴,比如華晨宇的《異類》,李宇春、吳青峰的《作為怪物》。
我曾經問他:“《作為怪物》有什么好聽?”
他說:“旋律一般,但我喜歡它的歌詞,覺得寫的就是我。”
幼小的心靈到底在承受怎樣無人呼應的孤獨?我無法感知,但很真實。當他內心產生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矛盾時,溝通就有必要了。
我從接觸高敏感理論到真正理解并接受,中間又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來回顧、反思、再觀察、再思考。
當我覺得自己做好了準備,能夠和兒子正面探討他的這一特質后,我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時間在半年前。以下是談話主要內容。
他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晚飯后因為一件小事,情緒突然爆發,大約5分鐘,他平靜了,我先發問。
我:“你能告訴我,是什么讓你心情不好嗎?”
他:“沒有。”
我:“但你的反應說明你心情很不好呢。”
他:“我就覺得心里面有很多事。在學校不高興但回到家又不愿被你們發現,就裝得很開心。可到了家弟弟又惹我,本來就不高興,現在就更生氣了。”
我:“哦?那在學校是什么讓你不高興呢?”
他:“也沒什么具體的事,但就是覺得心里塞了很多東西。”然后,似乎壓抑了很久的情緒開始流動,開始哽咽。
他繼續:“班里老是有同學惹老師生氣,然后老師就開始發火。”
我:“嗯。你是被環境影響了心情,對吧?”
他點頭。
我:“我想,我應該知道你總感到心里亂糟糟的原因。”
也許是“亂糟糟”準確地描述了他的心境,他抬頭望了我一眼,透出光亮。
我:“你想知道原因嗎?”
他誠懇地點點頭。
我:“因為你屬于敏感孩子。”我直截了當。
他停止了哭泣,繼而會心一笑,仿佛心靈頓時找到了安放之處,因為他知道我研讀過關于高敏感兒童的書,雖然他不甚了了。
接著,我給他通俗地解釋了什么是高敏感,高敏感的一般表現,以及為什么會有高敏感和非敏感等等。尤其當我說到高敏感的一般表現時,得到了他的共鳴,有一種終于被理解的輕松。
最重要的,我告訴他,高敏感是正常的,就像人有分男女,個兒有高有矮,這些都是基因決定的,不屬于我們可以控制的范疇。
而且高敏感甚至是一種寶貴的能力,會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對環境細微變化的覺察和警覺,像福爾摩斯那樣,又或者對藝術有高超的領悟力,像他現在一樣,因為他一直對自己的音樂天分感到自豪呢。
聽到這,他笑了,仿佛覺得突然福爾摩斯附體,或者擁有了像蜘蛛俠一樣的超能力,那么開心。
我和他講的不是童話,我只是真誠地告訴他,高敏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我們識別了它,然后正確看待,我們就可以加以利用,并最終依賴高敏感使自己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人。
盡管敏感的神經系統仍舊會帶給他困擾,這也是他需要學會的與自己和諧共處的人生課題。我知道他不能百分百聽懂我的每一句話,但這樣做是有必要的,他需要了解這些。
用想象力調節孩子的心情
我故作神秘地告訴兒子,爸爸也是高敏感人。
他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似乎有一種力量透射出來,因為他一直都欽佩爸爸的智慧和堅韌。
這次談話之后,他經常以“我是高敏感人”自居,仿佛這賦予了他能量。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情緒都很穩定,這令我欣慰。
很顯然,他對自己的接受度提高了。還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讓人心安的呢?哪怕他只是個孩子。
可是高敏感的副作用還在繼續影響他,因為敏感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多了份自我覺察,不適感會減弱。兩個月后的一天,他走到我身邊,有點沮喪。
“怎么了?”我問。
“老師今天又發火了。”
“不是說老師發火的時候,你可以做其它事情,盡量屏蔽干擾嗎?”
“我是盡量屏蔽啊,可被訓的同學都坐在我旁邊,同桌、前面、后面,都是不愛完成作業的。老師訓離我遠的同學還好,但一望向我這邊,我就非常緊張,雖然我知道不關我事。”
嗯,我明白了他的處境,對他來說是有點難以應付。
我突然靈機一動,對他說:“當老師發火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他頭頂有團火,而被訓的同學頭頂有盆油,這些同學是在火上澆油,老師頭頂的火越來越旺……”
還沒等我說完,他就樂了起來,似乎真的看到了那樣的景象,笑個不停。
我說:“現在是不是倒有點希望老師多發點火呢?”
我倆同時壞笑。孩子從來都不缺乏想象力,讓他們學會用想象力來調節緊張的神經,對高敏感孩子有好處。
現在的兒子,開心的時間越來越多,情緒控制也越來越好。我知道將來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但我已經接受了他,而他也感受到了這種支持,那什么都好解決了。
三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感
無論對高敏感還是非敏感孩子,自信都是必須具有的品質。
當我在找尋自信重要性的理論依據時,發現和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很接近: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
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貢獻。自我效能高,通俗地說就是“我能行”,就是自信。
高自我效能,或者說自信,與內驅力有直接的關聯,因為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很強的指向性,那么他就越有動力去實現目標 。班杜拉指出,培養自我效能對兒童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幫助高敏感孩子建立自信呢?
當讀了班杜拉的研究理論后,我驚喜地發現,自己過去幾年的實際操作與班杜拉的建議不謀而合,關鍵是真的有效。
班杜拉舉例說,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語文、數學成績都較差,但擅長美術,就可以從發揚美術特長入手,增強自信,促進努力攻克語文、數學科目的學習困難。”
我家兒子的實際情況是,從上學到現在五年級,學習成績都屬于優良,而且是比較自覺的,但最擅長又喜愛的是音樂。
功課好,多多少少對他在班級的存在感是有幫助的,但因為自身的安靜、內斂,導致他直到三年級,都沒能真正打開,幾乎是屬于不點名就想不起還有這個人的狀態。
為了幫助他更自信,我決定從音樂推動。
第一步
把握機會,展示自己:在校內音樂節演唱
當時剛好是三年級下學期,學校通知年底將舉辦一年一度的英語文化節,歡迎有才藝的同學們踴躍報名。
我們也沒啥才藝,只是愛唱歌,但也沒參加過專業培訓機構的訓練。我試探性地和兒子商量:“要不我們唱首簡單的英文歌曲《Do Re Me》?”
沒想到他毫無掙扎地就答應了,還真讓我意外,準備好的各種說辭都沒能用上。要知道他連上課回答問題都很猶豫的,看來熱愛能抵擋一切內心恐懼。
趁熱打鐵,連夜鞏固歌詞,沒想到兩天后的節目篩選居然通過了。這著實增強了他的信心,決賽前更加加緊練習,最終獲得了二等獎。
第一次完美的體驗帶給了他極大的滿足,這之后每年的英語文化節他都會主動報名參加,而且還收獲了一眾粉絲,這是后話。
第二步
尋求突破,精益求精:在專業機構學習唱跳表演
四年級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兒子參加了練習生機構的海選。
因為有了之前校內表演的那一點點經驗,再加上希望獲得這個提高唱跳表演能力的機會,所以能看出他很認真地在對待。
臺下觀看的我,能感覺到他在很努力地克服內心的膽怯。最終,他清澈的嗓音條件征服了評委老師,有驚無險地成為了一名小小練習生。
在練習生的一年,憑借著勤學苦練,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沉默小男孩成長為組合中聲樂挑大梁的成員,雖然不表演時還是那么安靜,但絲毫不影響他在機構的受歡迎程度,這無疑更增加了他的自信。
我說過,認真是高敏感者的特質之一。
一件事只要開始,就會努力做好,因為他們盡量避免犯錯。在這里學到的舞蹈,為他后來在學校舞臺上的唱歌增色不少。勁歌加熱舞,同學們為之歡呼,誰會不享受這份殊榮呢?自信也會油然而生吧?
第三步
打造一個最強項:將即興伴奏進行到底
音樂和樂器是不分家的。既然音樂成為他打開社交、建立自信的一個有效的工具,那這個工具需要再鋒利些,這對內向的高敏感兒童尤其重要。
5歲半開始學鋼琴古典音樂,中間因為眾(雞)所(飛)周(狗)知(跳)的原因停了一年。
練習生后,誤打誤撞轉而學習鋼琴即興伴奏,這樣一來,即重拾了鋼琴學習,又結合了聲樂,也圓滿了最初學習鋼琴的動機(關于動機,見后文)。最關鍵的,自彈自唱很帥啊!
天賦+教導有方,現在的他已經能夠彈唱數十首歌曲,其中大部分的和弦伴奏都是自己扒出來的。
體驗了成就感的同時,收獲的當然是自信,尤其當知道自己的彈唱視頻在網上有數以千計的播放量時,那種自豪感簡直撲面而來。
說他是音樂天才,其實離我們所理解的莫扎特之類真正天才差出十萬八千里再乘以十倍。只不過在我心里,他還是相當有天分的。接觸即興伴奏一年下來,已經能夠聽幾遍歌曲,便能自行伴奏并演唱。
還在他5歲沒開始學琴時,有一次看到電視上鄧紫棋鋼琴彈唱,他羨慕地說:“哇!好帥啊!”當時我被他的由衷而驚到,何不利用一下?
于是我誘惑說:“我們也學鋼琴吧?到時你也可以這么帥哦。”“好哇!”他就這樣上了“賊船”。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故事。
現在我偶爾還會提起當初誘惑他學鋼琴的段子,讓他想想,自己通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也成為了別人羨慕的鋼琴彈唱者,是不是對“目標”、“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
三個步驟,這個靦腆、羞澀的男孩蛻變成一個在舞臺上自帶光芒的小男神。我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了這三個階段,但有哪個階段不需要熱情、堅持和勇氣?而這就是內驅力的作用。
現在的“牛娃”、“雞娃”很多,按概率推斷,當中應該也有高敏感孩子。作為他們的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種讓他們身心合一的成長方式,這樣高敏感才會發展成為一種優勢,使他們獨一無二。
我總說,父母才是孩子的育兒專家,前提是你要真正地了解他們。在育兒這條道路上,父母的指向都是一致的:讓孩子最終成為自食其力而且幸福的人。
我們雖說高敏感是一種中性特質,但因為這類人群僅20%的占比,屬于少數。學習生活中,敏感特質產生的副作用的確會給他們帶來不少困擾。
比如因為喜歡安靜而顯得不太合群,或者因為豐富的感受讓他們要處理很多信息,因此比別人更容易覺得疲勞等,這些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同學們不太一樣,因而會有自卑感。
對價值判斷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與眾不同有時未必是一種優勢。
我曾聽朋友說過,他的先生小學時個子就達到1.8米,因為鶴立雞群而讓他感到很自卑。至于那些因為太矮或太胖而感到自卑的孩子,同理。
高敏感孩子進入小學后,尤其三四年級開始,多少都會發現自己和大多數孩子有些不同。
他們不愛打鬧,反應不夠敏捷,課堂回答問題更容易害羞等等。雖然他們一直都那樣,但通常9歲之前不大會留意或者思考這些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敏感孩子也有融入團體的需要,而敏感特質又讓他們覺得要克服一些本性的東西,才能夠看起來和大家一樣,于是內心會產生矛盾,伴隨著焦慮。
當他們有了內心沖突,在一定理解力的配合下,正面溝通就有必要了。論語曰:不憤不發,就是這個道理。
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因為性格的原因,我是有點擔心他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因此會經常和他聊聊學校生活。
從聊天中我了解到,大課間時,同學們在教室打打鬧鬧,他會一個人走到較少人的走廊遠眺,有時望向雨后的一汪水洼,有時看著輕風拂動的樹葉。他說,那時他會覺得心很靜。
我問:“你就一點都沒有想和他們一起玩的想法嗎?”
“沒有,”他用稚嫩的聲音回答,“我覺得他們玩得太野蠻。”
三年級時,有段時間經常跟我說,他不屬于這個地球,他是外星人之類的話。說這些話時,他有時開心,有時沮喪,這取決去當時的心情。言語中投射出的,是他隱約感到自己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進入五年級,他慢慢也打開了自己,適應了環境,還比較常聽他說起課間和同學們一起玩之類的。
高敏感是一種“超能力”
但敏感的特性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他在集體中始終有種油水分離之感。雖然同學們很喜歡他,也常有閃耀時刻,但總是沒那么自在。
熱愛音樂的他,更容易從歌曲中找到共鳴,比如華晨宇的《異類》,李宇春、吳青峰的《作為怪物》。
我曾經問他:“《作為怪物》有什么好聽?”
他說:“旋律一般,但我喜歡它的歌詞,覺得寫的就是我。”
幼小的心靈到底在承受怎樣無人呼應的孤獨?我無法感知,但很真實。當他內心產生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矛盾時,溝通就有必要了。
我從接觸高敏感理論到真正理解并接受,中間又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來回顧、反思、再觀察、再思考。
當我覺得自己做好了準備,能夠和兒子正面探討他的這一特質后,我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時間在半年前。以下是談話主要內容。
他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晚飯后因為一件小事,情緒突然爆發,大約5分鐘,他平靜了,我先發問。
我:“你能告訴我,是什么讓你心情不好嗎?”
他:“沒有。”
我:“但你的反應說明你心情很不好呢。”
他:“我就覺得心里面有很多事。在學校不高興但回到家又不愿被你們發現,就裝得很開心。可到了家弟弟又惹我,本來就不高興,現在就更生氣了。”
我:“哦?那在學校是什么讓你不高興呢?”
他:“也沒什么具體的事,但就是覺得心里塞了很多東西。”然后,似乎壓抑了很久的情緒開始流動,開始哽咽。
他繼續:“班里老是有同學惹老師生氣,然后老師就開始發火。”
我:“嗯。你是被環境影響了心情,對吧?”
他點頭。
我:“我想,我應該知道你總感到心里亂糟糟的原因。”
也許是“亂糟糟”準確地描述了他的心境,他抬頭望了我一眼,透出光亮。
我:“你想知道原因嗎?”
他誠懇地點點頭。
我:“因為你屬于敏感孩子。”我直截了當。
他停止了哭泣,繼而會心一笑,仿佛心靈頓時找到了安放之處,因為他知道我研讀過關于高敏感兒童的書,雖然他不甚了了。
接著,我給他通俗地解釋了什么是高敏感,高敏感的一般表現,以及為什么會有高敏感和非敏感等等。尤其當我說到高敏感的一般表現時,得到了他的共鳴,有一種終于被理解的輕松。
最重要的,我告訴他,高敏感是正常的,就像人有分男女,個兒有高有矮,這些都是基因決定的,不屬于我們可以控制的范疇。
而且高敏感甚至是一種寶貴的能力,會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對環境細微變化的覺察和警覺,像福爾摩斯那樣,又或者對藝術有高超的領悟力,像他現在一樣,因為他一直對自己的音樂天分感到自豪呢。
聽到這,他笑了,仿佛覺得突然福爾摩斯附體,或者擁有了像蜘蛛俠一樣的超能力,那么開心。
我和他講的不是童話,我只是真誠地告訴他,高敏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我們識別了它,然后正確看待,我們就可以加以利用,并最終依賴高敏感使自己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人。
盡管敏感的神經系統仍舊會帶給他困擾,這也是他需要學會的與自己和諧共處的人生課題。我知道他不能百分百聽懂我的每一句話,但這樣做是有必要的,他需要了解這些。
用想象力調節孩子的心情
我故作神秘地告訴兒子,爸爸也是高敏感人。
他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似乎有一種力量透射出來,因為他一直都欽佩爸爸的智慧和堅韌。
這次談話之后,他經常以“我是高敏感人”自居,仿佛這賦予了他能量。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情緒都很穩定,這令我欣慰。
很顯然,他對自己的接受度提高了。還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讓人心安的呢?哪怕他只是個孩子。
可是高敏感的副作用還在繼續影響他,因為敏感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多了份自我覺察,不適感會減弱。兩個月后的一天,他走到我身邊,有點沮喪。
“怎么了?”我問。
“老師今天又發火了。”
“不是說老師發火的時候,你可以做其它事情,盡量屏蔽干擾嗎?”
“我是盡量屏蔽啊,可被訓的同學都坐在我旁邊,同桌、前面、后面,都是不愛完成作業的。老師訓離我遠的同學還好,但一望向我這邊,我就非常緊張,雖然我知道不關我事。”
嗯,我明白了他的處境,對他來說是有點難以應付。
我突然靈機一動,對他說:“當老師發火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他頭頂有團火,而被訓的同學頭頂有盆油,這些同學是在火上澆油,老師頭頂的火越來越旺……”
還沒等我說完,他就樂了起來,似乎真的看到了那樣的景象,笑個不停。
我說:“現在是不是倒有點希望老師多發點火呢?”
我倆同時壞笑。孩子從來都不缺乏想象力,讓他們學會用想象力來調節緊張的神經,對高敏感孩子有好處。
現在的兒子,開心的時間越來越多,情緒控制也越來越好。我知道將來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但我已經接受了他,而他也感受到了這種支持,那什么都好解決了。
三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感
無論對高敏感還是非敏感孩子,自信都是必須具有的品質。
當我在找尋自信重要性的理論依據時,發現和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很接近: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
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貢獻。自我效能高,通俗地說就是“我能行”,就是自信。
高自我效能,或者說自信,與內驅力有直接的關聯,因為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很強的指向性,那么他就越有動力去實現目標 。班杜拉指出,培養自我效能對兒童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幫助高敏感孩子建立自信呢?
當讀了班杜拉的研究理論后,我驚喜地發現,自己過去幾年的實際操作與班杜拉的建議不謀而合,關鍵是真的有效。
班杜拉舉例說,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語文、數學成績都較差,但擅長美術,就可以從發揚美術特長入手,增強自信,促進努力攻克語文、數學科目的學習困難。”
我家兒子的實際情況是,從上學到現在五年級,學習成績都屬于優良,而且是比較自覺的,但最擅長又喜愛的是音樂。
功課好,多多少少對他在班級的存在感是有幫助的,但因為自身的安靜、內斂,導致他直到三年級,都沒能真正打開,幾乎是屬于不點名就想不起還有這個人的狀態。
為了幫助他更自信,我決定從音樂推動。
第一步
把握機會,展示自己:在校內音樂節演唱
當時剛好是三年級下學期,學校通知年底將舉辦一年一度的英語文化節,歡迎有才藝的同學們踴躍報名。
我們也沒啥才藝,只是愛唱歌,但也沒參加過專業培訓機構的訓練。我試探性地和兒子商量:“要不我們唱首簡單的英文歌曲《Do Re Me》?”
沒想到他毫無掙扎地就答應了,還真讓我意外,準備好的各種說辭都沒能用上。要知道他連上課回答問題都很猶豫的,看來熱愛能抵擋一切內心恐懼。
趁熱打鐵,連夜鞏固歌詞,沒想到兩天后的節目篩選居然通過了。這著實增強了他的信心,決賽前更加加緊練習,最終獲得了二等獎。
第一次完美的體驗帶給了他極大的滿足,這之后每年的英語文化節他都會主動報名參加,而且還收獲了一眾粉絲,這是后話。
第二步
尋求突破,精益求精:在專業機構學習唱跳表演
四年級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兒子參加了練習生機構的海選。
因為有了之前校內表演的那一點點經驗,再加上希望獲得這個提高唱跳表演能力的機會,所以能看出他很認真地在對待。
臺下觀看的我,能感覺到他在很努力地克服內心的膽怯。最終,他清澈的嗓音條件征服了評委老師,有驚無險地成為了一名小小練習生。
在練習生的一年,憑借著勤學苦練,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沉默小男孩成長為組合中聲樂挑大梁的成員,雖然不表演時還是那么安靜,但絲毫不影響他在機構的受歡迎程度,這無疑更增加了他的自信。
我說過,認真是高敏感者的特質之一。
一件事只要開始,就會努力做好,因為他們盡量避免犯錯。在這里學到的舞蹈,為他后來在學校舞臺上的唱歌增色不少。勁歌加熱舞,同學們為之歡呼,誰會不享受這份殊榮呢?自信也會油然而生吧?
第三步
打造一個最強項:將即興伴奏進行到底
音樂和樂器是不分家的。既然音樂成為他打開社交、建立自信的一個有效的工具,那這個工具需要再鋒利些,這對內向的高敏感兒童尤其重要。
5歲半開始學鋼琴古典音樂,中間因為眾(雞)所(飛)周(狗)知(跳)的原因停了一年。
練習生后,誤打誤撞轉而學習鋼琴即興伴奏,這樣一來,即重拾了鋼琴學習,又結合了聲樂,也圓滿了最初學習鋼琴的動機(關于動機,見后文)。最關鍵的,自彈自唱很帥啊!
天賦+教導有方,現在的他已經能夠彈唱數十首歌曲,其中大部分的和弦伴奏都是自己扒出來的。
體驗了成就感的同時,收獲的當然是自信,尤其當知道自己的彈唱視頻在網上有數以千計的播放量時,那種自豪感簡直撲面而來。
說他是音樂天才,其實離我們所理解的莫扎特之類真正天才差出十萬八千里再乘以十倍。只不過在我心里,他還是相當有天分的。接觸即興伴奏一年下來,已經能夠聽幾遍歌曲,便能自行伴奏并演唱。
還在他5歲沒開始學琴時,有一次看到電視上鄧紫棋鋼琴彈唱,他羨慕地說:“哇!好帥啊!”當時我被他的由衷而驚到,何不利用一下?
于是我誘惑說:“我們也學鋼琴吧?到時你也可以這么帥哦。”“好哇!”他就這樣上了“賊船”。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故事。
現在我偶爾還會提起當初誘惑他學鋼琴的段子,讓他想想,自己通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也成為了別人羨慕的鋼琴彈唱者,是不是對“目標”、“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
三個步驟,這個靦腆、羞澀的男孩蛻變成一個在舞臺上自帶光芒的小男神。我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了這三個階段,但有哪個階段不需要熱情、堅持和勇氣?而這就是內驅力的作用。
現在的“牛娃”、“雞娃”很多,按概率推斷,當中應該也有高敏感孩子。作為他們的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種讓他們身心合一的成長方式,這樣高敏感才會發展成為一種優勢,使他們獨一無二。
我總說,父母才是孩子的育兒專家,前提是你要真正地了解他們。在育兒這條道路上,父母的指向都是一致的:讓孩子最終成為自食其力而且幸福的人。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