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截至1月31日的統計數據,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數已過萬,冰冷數據的背后,都是一個個絕望的家庭和一個個受損的個體。
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誰是一座孤島,與世隔絕,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緊密相連。
01
27日下午,我姨父發燒,進了當地縣人民醫院。
10天前,他女兒喬遷,來了好些親朋好友。
七八天以后,他開始打噴嚏。27日,他開始發燒,在當地醫院的發熱門診檢查。
醫生問:“有沒有和湖北人接觸?”
他說沒有。
“有沒有干咳?”
也沒有。
后來做了一系列檢查,等待次日檢查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對疫情認知不夠,他沒有戴口罩,陪同他前往醫院的阿姨也沒有。
我阿姨說:“家里沒有口罩,現在縣城都買不到了。”
我在廣州聽到消息以后,擔心得不行。不僅為他們的可能性感染,也為他們的不當舉措。
不戴口罩,夫妻二人同往,一起暴露在醫院這種病毒密集場所,這也太高危了。
即使原本沒有感染,此舉也等于召喚病毒:來吧,鉆到我鼻子里來吧。
但農村人的防疫意識太淡薄,他們會有一種盲目樂觀。
就像我媽說的,“如果是我認識的某個人得了,死了,我可能就覺得真的很嚴重。現在都是新聞里報,不要這樣吵死人。”
在大多數底層人眼中,新聞里是一個世界。
而他們生活的是另一個世界。
這兩個世界是不相通的。新聞世界的規則、理念、生活方式,在底層世界里,往往并不完全適用。
農民對風險的認知,對疫情的判斷,受控于慣性、環境、信息、經濟能力以及惜命程度等。
你會聽到許多類似言論:
“怎么可能就我倒霉,不會的。”
“我買了10年彩票,都沒有中過獎,怎么可能這次就中。”
“我哪來的錢買口罩。”
“得了也沒地方隔離,你讓我怎么辦?”
“感染就感染了,這樣的賤命,活著也沒啥意思。不戴了。”
......
微博上有人說,“我和奶奶說疫情,她說菩薩會保佑的。我和姥姥說病毒,她說菩薩會保佑的。”
激烈一些的家人,甚至會惡語相向。
益陽一個女孩在勸父親戴口罩時,被父親怒斥:“一巴掌打死你!”
你不能說這個父親不愛孩子。
他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信息不足,對疫情的危險程度過于低估。
不同的人獲取的信息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觀念體系,導致大家處理信息、分析信息后的得出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結果不一樣,實施的舉措必然不一樣——
我們會全副武裝,嚴格防疫。
但他們隨心所欲,聽天由命。
能怎么辦?
只有讓我媽將疫情的嚴重性,反復、隨時、不厭其煩甚至夸大地告訴阿姨一家,希望他們引起重視。
02
幸運的是,次日早上姨父的燒退了。
這是幸事。
但這也更加重了他們對疫情的麻木。
我幾乎能想到,姨父回家以后,會繼續和阿姨朝夕相處,和孩子親密無間,一家人近距離吃飯、聊天、玩鬧,毫無隔離意識。
但新型肺炎非常難纏。許多患者的患病經歷告訴我們,并不是退了燒,就表示完全沒事。
它可能復燒,可能復發,可能引發其他呼吸道癥狀。
彼時危險仍在,預警仍未解除。
但我們勸不動阿姨,相濡以沫,不如遠遠關注。
也勸不動姨父自行隔離。
他們在自己的邏輯里,在自己想象的平安盛世里,憑著本能,悠哉游哉度日。
孰不知,疫情已經大爆發,而且越來越嚴重。
1月20日,全國確診病例291人;1月21日,全國確診病例440人。
1月22日,全國確診病例571人;1月23日,全國確診病例830人。
1月24日,全國確診病例1287人;1月25日,全國確診病例1975人。
1月26日,全國確診病例2744人;1月27日,全國確診病例4515人。
1月28日,全國確診病例5974人;1月29日,全國確診病例7711人。
1月30日,全國確診病例9692人。
每日新增還是直線上升。
1月20日時,每日新增才93例。但十天以后,也就是30日,一天新增病例是1981例。
大家都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會真正結束。
也不知道該信任哪一方。
現在新聞里,存在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往往身居高位的人說了“資源基本滿足”,但就在當天,一線醫務人員卻說:不,我們不是缺少,是沒有了。
往往紅某會收到了幾億捐款,但一系列騷操作令人憤怒不已,而一線醫務人員缺物資、缺防護、接二連三感染,已有犧牲的先例。
往往某衛健委主任對疫情一問三不知,但又在媒體宣傳加班。
往往某8人被定性為謠言者,沒幾天,又成為最先預警的人。
往往28號時說,新增不再增長,但29日的新增又再創新高。
往往前幾天稱“有限人傳人”、“孩童不會感染”,沒幾天就有新聞直接打臉......
作為底層屁民,你再憤怒,再迷惑,對疫情基本無可奈何。
我們能做的,一是別出門,二是戴口罩。
今天姨父已經過了潛伏期,應該安全了。
但自我保護依然不足。昨天我媽問他們:“現在出門戴口罩了嗎?”
還是沒有。
預警不及時,宣傳不到位,農村人自然出現這樣的認知漏洞。而漏洞之中,病毒又在悄無聲息蔓延。
之于我們,能做的,只有繼續勸說。
“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戴!”
“別出門!”
“很危險,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同時告訴所有親人,“大家這幾天不要靠近阿姨家。”
疫情面前,他人即地獄。哪怕親密如至親,忽然之間,也成了互相防御的人。
這種時候,有種恐懼油然而生:
原來,我們離疫情如此之近。
原來,喪鐘不只為武漢而鳴,它為每個人而鳴。
03
近些天,除了疫情爆發,還有多處出現挖斷路、封小區、缺口罩、無家可歸、物價上漲的消息。
生活不便,成本升高,恐慌橫行。
原本隔岸觀火者,紛紛也成了受害者。
災難的代價,最終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承擔。
我們為此交付的,都是切實的自由(遷徙自由、社交自由)與利益(更高的生活成本與失業)。
張養浩在幾百年前就說過:百姓苦。
如今依然如此。
現在社交圈里刷屏的聲音,除了氣憤紅某會,悲憫醫務人員,剩下的,就是悲戚于自己的命運。
大家說:越來越難。
解決了80%就業的中小企業主,正在一個接一個哀嚎。
第三產業如餐飲、旅游、酒店等,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實體經濟如何在寒冬中的寒冬度過難關,已是一個未知數。
至于個體,覆巢之下,復有完卵,當企業經歷困境,利潤下滑,獎金、工資必然相應減少。
裁員緊隨而來。
而如果企業面臨大批倒閉,我們能不能保住工作,都是一個未知數。
一邊是緊迫的疫情,一邊是堪憂的工作。
一邊是升高的成本,一邊是減少的收入。
一邊是恐慌與絕望,一邊是焦慮與迷茫。
這就是2020疫情浮世繪。
這幅浮世繪里,眾生艱難,沒有人是絕對贏家。
能怪誰?
我不敢說。
我只敢說,截至2月3日,確診人數早已過萬,死亡人數361。冰冷數據的背后,全是一個個絕望的家庭,也是一個個受損的個體。
無數人在哭;無數人跌入深淵。
災難面前,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災民”。瘟疫面前,我們所在的地方有一個統稱,叫“疫區”。
這是14億人的噩夢。
當病毒開始蔓延,悲劇也在蔓延。
約翰?鄧恩說:“任何人的死,都是我的不幸。因為我包含在人類之中。”
北野武說:“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他們即我們,遠方即此地。
所以,在這場涉及全球的災難中,身處風暴中心的我們要記得:
抗疫,但不是抗人。
保護親友,但不要毀路砸門。鼓勵協作,但不要鼓勵對立。
歸根結底,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患難中的中國人。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