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行“大類招生”的招生模式,“雙一流”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可見大類招生漸成趨勢。那么作為考生又該如何來面對高校“大類招生”的填報呢?
面對大類招生,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大類招生?大類招生有哪些模式?考生報考有哪些注意事項?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這些問題。
大類招生的含義
所謂按大類招生,簡單來說就是按學科大類招生,高校將相同、相近的學科門類,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考生填報志愿時,可以直接按照專業大類的名稱來填報志愿。
比如河北師范大學19年在河南招生專業中,電子信息科技與技術、信息安全、網絡工程、教育技術學(師范)、電子商務等5個專業統一以“電子信息類”招生,如果我們在想學河北師范的信息安全,那就只需要在志愿填報的時候選擇電子信息類就可以了。
通過大類招生被錄取之后,在本科階段前兩年(有的是一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或大三時再根據學校要求、自己的興趣、專長和發展方向,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選擇具體專業。
大類招生的模式
學科模式
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實行的大類招生形式。這種招生方式中的專業類所包含專業一般具有學科相近性,把一些特點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屬性的科系或專業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專業進行具體專業課程學習。
院系模式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個學院或系,按一個或幾個大類招生。學生們可以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績等,再在院系范圍內選擇專業。
“基地班”“實驗班”模式
還有一些學校是以“基地班”、“實驗班”的形式進行招生,如北京大學的“工科實驗班類”,浙江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等。當然,不是所有的實驗班都按大類招生,還有很多高校的實驗班是入校以后再進行選拔的。
大類招生優勢
不同的分流方式也決定了學生未來進入某個專業的難易程度。大類招生的目的是為學生興趣提供選擇余地,也為學生創造獲得理想專業學習的機會。
避免選擇盲目性
按大類招生有利于學生克服志愿填報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獲得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多數學生對大學的專業了解不多,志愿填報時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大類招生可以讓學生在大學學習的前一兩年時間內深入了解各專業,明確自己的學科特長和發展潛力,進一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減輕報考壓力
大類招生作為一個整體,增加了招生計劃,有利于減輕同學專業報考的壓力。如果分開招生,某個專業的招生計劃若只有1-2人,很多同學往往不敢填報,但當集合多個專業的大類招生計劃增加到5-10人時,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同學的專業需求,高校在安排專業計劃時也獲得更大的空間。
培養復合型人才
大類招生結合大類培養以及通識教育,尊重學生個性化選擇,實現學生多樣化發展,有利于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同學將來走入社會之后綜合能力的展現。
大類招生注意事項
不同的分流方式也決定了學生未來進入某個專業的難易程度。因此,我們在選擇大類招生的時候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專業受限
部分院校在大類招生時沒提出具體要求,但專業分流時對身體條件會有限制。考生在填報志愿時要對照相關體檢標準,了解自己的志愿專業是否有身體條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開報考。
綜合考量一致性
填報大類招生專業志愿前,考生要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與專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就業前景是否一致,同時考慮到大類招生未來仍要進行專業分流,存在分配到非心儀專業方向的可能,以及因此產生的一些后續問題。
區分專業方向
考生在填報志愿前,要仔細閱讀學校招生簡章,了解每個招生大類包含哪些專業。各校專業設置及培養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類包含的專業及未來深造、就業的領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細研究,加以區分。
了解專業分流方式
考生還要了解各校大類分流的時間及方式。有的院校是雙向選擇,有的院校則要看學生的綜合成績來確定。目前,國內高校大類專業分流模式大致有兩種:
一是基于學生成績、平時表現等綜合因素分專業。這種模式最直接的影響是,排名在后的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有些學生可能是為了某個專業才選擇大類專業,可在選專業時,受成績排名等影響,難以選到目標專業。
二是直接按照學生意愿選專業。這種方法看似更科學,但操作起來很困難。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更樂意選擇“熱門專業”,這樣一來,“熱門專業”扎堆,人數太多難以吸納。
成都培訓學校
高考政策
暑假補習班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